前言:
有很多老师都强调过高考真题的重要性,高考真题是由一群全国最出色的专家命题人花费大半年的时间,全封闭制作而成,其品质秒杀市面上的任何一套练习题。高考真题代表的是考点和题型趋势。那么高考题好在哪里,又透露出哪些信息呢?
思考两个问题:
一、真题和模拟题的关系
我们平时刷的题目、一些模拟题都是由真题演变过来的,而演变出来的难度往往都会比真题大,所以这就是我们产生的错觉,以为高考真题很简单(当然本来就不是难)。
有一些模拟题和高考根本不搭边,做这些题不仅浪费时间,还会将人带跑偏。
另外,既然模拟题是高考真题演变,那么不可避免的就是高考出了一种新题型,模拟题一股脑的全出这种题型(比如历史的小论文有一年考的目录题)。
所以我认为有些模拟题没必要深究。明确一点:符合高考走向的才是好题。
二、高考真题是如何契合考纲要求的?
近年来,考纲一再要求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”,“对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考察”。这些要求听起来很空泛,那这些要求是否在19年的高考真题中体现了呢?又是如何契合的呢?下面就来分析下19年高考语文真题(全国卷)。
具体题型变化
1.文本阅读顺序调整,小变化(难度递增)
2.语言运用更加得灵活
- 扩大词语考查范围:由之前的成语辨析到今年的考查常用词汇,但无论怎么考,考查的都是常用的语文表达素养,难度低。
- 二卷题型变更:出现了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,同①相同,这一部分考查最基本的语文表达素养,难度低。但是,这一变化提醒考生要注意,在未来的考试当中,语段综合运用题很可能出现变化句式、拓展语句、压缩语段等内容。(考纲中要求的内容有正确使用词语;病句;仿写/选用/变化句式,扩展语句,压缩语段;修辞手法;语言表达;标点符号等)另外,旧题型新包装 —— 提取新闻关键信息,类似一句话归纳信息,这个题型从属于语言表达。
- 高考作文:彰显时代特征,注重应用文体。高考作文从不限文体到明确文体(记叙文、议论文等)再到今年的文体限制(书信、演讲稿等)体现了高考作文对常见文体的全面考察。而且作文有个明显特征,一是好写,不管哪一道题都有话可讲;二是不好写,想要写的出色有难度。高考作文的这些变化就启示我们,只有扎实训练写作基本功,提高写作实力才是备考作文的唯一途径。还需要关注时事,突破文体,不能满足于“写出”,还要“写好”,并找到普遍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有效办法。
抽象:
一、高扬立德树人大旗,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更加凸显
分析:
全国卷语文试题,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试题材料中,切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功能,坚持育人导向。
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题要求默写范仲淹《渔家傲(塞下秋来风景异)》中“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”,表达的是为国戍边、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。全国Ⅲ卷默写题要求默写《论语•子罕》中的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”,喻示的是青少年要有坚定的理想,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。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唐代诗人杜荀鹤的《投长沙裴侍郎》,诗歌表达了诗人立身刚直、不卑不亢、高洁耿介的品格。引导考生关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积极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正能量。
2019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的阅读文本,还注意彰显理论自信、文化自信。全国一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观,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讲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,包含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。全国二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关于武汉长江大桥、港珠澳大桥的三则材料,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,洋溢着中国人的自豪和喜悦,有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奋斗热情。
除了前述的德育引导,试卷中还渗透和加强了体美劳意识。
体:全国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以第55届世乒赛这一热点赛事为素材,在命题设计上突出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、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等关键信息,意在展示国球的骄人成绩,激扬刚健有为的体育精神,激发青年学子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。全国Ⅲ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呼应奥运精神,从志愿服务的角度鼓励青年关注奥运、关注体育,增强参与意识,使体育精神落到实地。
美:三套全国卷不仅在一般性的阅读写作中包含审美情趣,在选材上也特别关注审美情趣。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,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相互呼应,分别选用与古琴艺术和中国画艺术相关的材料,体现了对考生审美素养的重视,全国二卷;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,全国二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《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》,阐释了伟大诗人杜甫的“健全才性”与其诗歌成就的关系,使考生在审美陶冶中认识到成就艺术美的内在原因。
劳:全国一卷作文题要求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倡议大家“热爱劳动,从我做起”的演讲稿,在学生忙于读书忽视劳动的当下,这个题目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,全国三卷,古代诗歌阅读题,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插田歌》为阅读文本,诗歌描述了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美景,表现了劳动快乐的情感。
启示:作文方面,积累正能量素材;
古诗文背诵方面,考生要特别关注积极向上的名篇名句。
二、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应用导向,不同题型考察的能力定位更加精准。
强化选材的实践应用导向,贴近学生生活实际。试题重点选择既能体现语文学科特色,又与国家发展、科技进步、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,引导考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。全国卷中,材料广泛涉及港珠澳大桥、“一带一路”、“嫦娥四号”等国家发展热点,世乒赛、冬奥会等体育热点,传统音乐、中国书画等文化热点,压力与肥胖、生物酶与饮酒等生活热点。这种选材设计,有助于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、理解语文、应用语文,在应用语文中感受生活、理解生活,参与社会、服务社会。
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,适应现实生活需求。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,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。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“热爱劳动,从我做起”、Ⅱ卷作文试题“青春接棒,强国有我”都明确规定考生必须采用演讲稿、书信、观后感及慰问信等特定的实用性文体。这些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,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。
强化信息处理的实用能力,对接社会发展要求。信息处理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。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,高考语文加大了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。全国Ⅰ、Ⅱ、Ⅲ卷均在论述类文本、实用类文本、文学类文本及文言文阅读部分专门设题,重点考查考生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的信息处理能力。不管是面对文学审美还是实用求知,不管是对材料进行信息筛选还是逻辑推理,都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求密切相关。此外,全国Ⅰ、Ⅱ、Ⅲ卷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21题统一创新题型,要求考生对一则真实新闻报道进行关键信息提炼。这一创新题型引导考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信息的获取、筛选、提炼和表达,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处理能力的实用导向。
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,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。全国Ⅰ卷作文试题“热爱劳动,从我做起”要求考生“面向本校同学”写一篇演讲稿,Ⅱ卷作文试题“青春接棒,强国有我”设置五个具体写作任务,要求考生任选其中之一,准确把握历史背景,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、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,完成写作。这些任务要求通过设置与真实生活高度接近的写作情境,对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,也清晰指示了语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。
启示: 提高语文素养,打好基本功,练好全题型。
文|王岩
侵删